做摄影教育这些年接触了不少人,每个人性格不同,观点也不一样,有的时候也能给我很多启发。今天我在公众号《摄影早自习》发了些街拍的技巧,有位读者在公众号留言,其中暗含的问题比较常见,我便想拆解一下,借此聊聊其中观点,目的倒不在于反驳,只是单纯地梳理一下我的所思所想。这位读者的留言是这样的:
”这个,纯粹看天赋!直白说,就是个人艺术修养与审美素质。学套路?朋友圈发个图还行。自己要清醒,你如果只是个复制粘贴调调色调色温曝光锐度的,呵呵,你跟摄影有关系,跟摄影艺术没关系。确实玩摄影的99%图个乐,千万别把白己当摄影家。吾必日三省其身啊。
一、命运天赋论
”这个,纯粹看天赋!直白说,就是个人艺术修养与审美素质。
这种观点非常流行——学习艺术是需要天赋的。这种观点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学习艺术是每个人的权利,只要行动,就能学习, 而“学习”艺术这件事也无需天赋,只需要行动。只是或许要获得某种层次的成就,才需要天赋助力。
而要讨论天赋问题,我们需要先定义什么是天赋。所谓的天赋,其实是先天条件、后天经历和学习方法的结合体。先天条件主要包括基因特质和因其展现的大脑结构,后天经历则主要指的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甚至世界观,学习方法就不用解释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但事半功倍,而且能尽量避免走错方向。
先天、后天和方法这三者,谁占的比例比较重呢?讨论这一问题是无意义的,因为他们三者都不会像是化学实验里的元素一样可被具体的度量衡来测算。但有一点是已知的:这三者间,第一个,也就是先天条件,是我们自己无法改变的;第三个,也就是学习方法,是我们完全可以改变的。那么问题的关键这就在于第二个要素:后天经历,如果它是可以被改变的,那么事情就比较乐观了,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天赋,但如果它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就意味着没有天赋的人终将无所成就。
但好消息是,后天经历是可以改变的,虽然儿时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已成定局,但毕竟我们现在依然还在不停的经历之中,具有比儿时强太多的主观能动性。将人生的不如意都怪罪在童年环境上,这种行为或许是令人轻松的,因为我们不必对问题负责,如果要错,也错在父母、老师或着背叛的朋友、学校的恶霸,不在于我。而因童年环境直接导致了我今天的状态,所以今天的我的种种问题也就无法改变了,无需费尽力气。这一观点可能源自于弗洛伊德的原始的精神分析学说,而后来发展出来的心理学流派则普遍认为,将所有问题甩给童年时不负责任的。
简单来说,我们自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我们自己的后天经历。对于艺术学习者,我们儿时缺乏读书氛围,但它不会妨碍我们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多读书,我们儿时缺乏艺术熏陶,但它不能妨碍我们明天就走进美术馆。我们是活的,而且成年人在复杂问题上的学习速度和理解能力,远比儿童时期更有效率。
在过去,我们一般会将“先天条件”和“后天经历”合称为“命运”,改变天赋论和命运说的认知是突破自我的关键一步。坏消息是我们失去了完美的甩锅对象“命运”或“天赋”(这两者在我们的讨论中其实是统一的),但现在我们至少知道了,命运无法主宰我们,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
二、模仿无用论
”学套路?朋友圈发个图还行。自己要清醒,你如果只是个复制粘贴调调色调色温曝光锐度的,呵呵,你跟摄影有关系,跟摄影艺术没关系。
第一个问题讨论完,后面的两个就相对比较简单了。因为这两个观点的破绽更加明显一些。“模仿”不能成为大师吗?这里应该给上一个条件:“永远”只懂得模仿而无所创新,是无法成为大师的。而这句话是不能反过来说的,我们不能说“模仿”是成为大师的阻碍,相反,“模仿”是必要的学习阶段,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模仿艺术也就是学习艺术的途径——当然,我指的是那些有思考的模仿行为,而不是纯粹的机械化的复制。
再杰出的大师都经历了“模仿”的学习阶段。从梵高、塞尚到亚当斯、戴安·阿勃斯,每个人都在学习时期有些自己的老师和模仿对象;所有学绘画的学生都会从模仿开始学习,一开始临摹画册,然后对着静物写生,对自然“模仿”;婴儿也是从模仿开始学会说话的。
所以这里有个词或许用得不太恰当:模仿“套路”的“套路”一词略微带贬义,但如果我们将其换成一个中性词你就能看出它的价值了:我们模仿的是前人的“经验”。(这里打个岔,这就是我在讨论问题时不太喜欢使用贬义词的原因,因为它们可能会掩盖事物原貌。)
“呵呵,跟摄影有关系,跟摄影艺术没关系。”这句里还藏有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把“艺术”神格化,认为它和世俗之物间有着质的不同,并且水火不容。真实的世界是连贯的,二元论有市场,但是并不符合事实。在摄影艺术领域里,艺术至少包括了工业生产、视觉规律和思想表达这三个层次,相机参数的调整本质上是有着工业生产般的标准的,视觉规律是构图、光线、色彩,这是前人的经验,而思想的表达是艺术的核心。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摄影艺术只关乎于艺术的表达,如果没有前面两者作为基础,那么艺术表达就无从谈起。这就像一个下决心要成为大文豪的人,首先还是得学会写字、组词、造句,然后写段落,最后才连段成篇,思想很重要,基础却仍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摄影基础,必然也是摄影艺术的基础。
要小心的是,上面讨论的“命运天赋论”和“模仿无用论”,其实可以都是“不可知论”的一种。不可知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消除了意义,消除了目标,消除了方法,然后我们就会变得除了“躺平”别无他选。
三、目标羞耻论
”确实玩摄影的99%图个乐,千万别把白己当摄影家。吾必日三省其身啊。
最后简单讨论下“摄影家”这样的词汇。“摄影家”是中文中独有的词汇,外文中只有“摄影师(Photographer)一词”。且不谈形成这一词汇的社会土壤,就现在的结果而言,确实,严格来说,在摄影圈子里,“摄影家”是他人对“摄影师”的尊称,一般不用来自称,否则容易遭人白眼。但在大众语言中,“摄影家”一般就被认为是“造诣很高的摄影师”,“大师”一此也大抵如此,很多人并不将其挂在嘴边用作“自我吹捧”的标签,而是默默作为学习的目标,此时,“我要成为摄影家”并没有什么不好。(类似的词汇则有个例外:“艺术家”一词只是一个职业,指的是以艺术为生的人,虽然这个词在社会上也有被捧高的嫌疑,但我们找不到另一个词来“谦虚地”代指这一职业。)
现实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有权有自己的(或高或低的)学习目标,即便是“图个乐”,要想“乐”,也要实现某些小目标才行。这就像“玩钓鱼的”虽然嘴上说“图个乐”,但并不能真的在钓不到任何鱼的情况下,年复一年地享受“在水边一坐一整天”的“快乐”。“玩摄影的”的这个“玩”字,就将其和那些只是拿着照片随手拍拍,留个纪念的人群区分了开来,他们是有目标的,目标就是拍出好看的照片。完全不设立目标可行吗?可行,但是那就称不上是“玩摄影”了,只是在用照片作为工具,随手记录一下而已。例如物业的工作人员每天用手机拍下院子地面的卫生情况,上传打卡,拍照只是个工具而已,所以这个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较低的目标比较容易实现,也比较容易有幸福感和成就感,但不会有太高的成就,因为太容易满足;较高的目标可能会让人更有所成就,但也可能会导致失去信心、中途放弃。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如果失败了,而我们已经对外宣称了自己的高目标,那么就了能被人指为“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我们有一大票的负面词汇来描述这种情况;但如果成功了呢?那就是“敢想敢做”、“志向远大”和“愚公移山”。你看,他人评说的关键不在于目标的高低,而在于最终实现与否。退一万步来说,我们应该用他人的评价来作为设立自己目标的标准吗?
当然,有人还是比较狡黠的,他们在心中树立了远大的目标,然后在口头上说我只是随便玩玩,这种情况在任何圈子里都很常见。我并不认为这种“敢想敢做”和“低调”的统一体有什么不好,就像我也并不认为那些口直心快地宣布自己的远大目标的人有什么不好一样。
如果撇开他人评价不谈,就我们自己而言,我们应该设立较低的还是较高的目标呢?这只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对于那些设立较低目标的人,我羡慕他们的富足感,对那些设立高目标的人,我欣赏他们面对可能的负面评论的勇气。不过,一旦设立了较高的学习目标,那么将其切分为若干层次的小目标会对坚持大有帮助。
综上,愿我能不怨命运日日精进,不嫌模仿脚踏实地,目标远大勇往直前,在这三个问题上,愿我能三省吾身。遂撰此文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