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
发照片时,我偶尔会收到这样的评论,我相信这两个字对他自己而言是有意义的,只是过去这两个字只放在心里,现在可以无顾忌地泼在网上。互联网模糊了这一边界,即“与人说话”和“自言自语”的边界,于是不用顾及礼节。也好,简单直接。
“就这”就像是一个面对面的嘲讽的表情,像是在冷笑时从牙齿间发出的“切!”的声音。它很短,打起字来毫不费力,而且从头到尾也没有打算要传达什么具体的信息。但这两个字背后的含义其实是非常明确的,是“你比我弱”,或者更本质一点,是“我比你强”。
人总是“全能自恋”的,从婴儿时期到成年,“全能自恋”从未消失过。人们总会不自觉地以自身为“万物的尺度”——我觉得好的,才是好的,我觉得对的,才是对的;我做的才是好的,我说的才是对的。但是事与愿违,这个世界并不是同时以每个“自我”为中心运转的,于是这其中巨大的落差就会导致我们需要反复地证明“我”的绝对正确。此时“就这”这两个字是比较管用的,它既是对他人的嘲讽,也是对自己的打气。不过在这两个字之后,如果对方进行了反驳,那么我们就会要调动更多的力气来证明“就这”两个字的正确性——陷于一个绝对不能输的论战之中。但偏偏常用“就这”的人是没有论战的基本能力的。因为他们太少动用逻辑,也太少成功地组织语言。
人们是如何来弥补“全能自恋”的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落差的?例如见到他人的创造物时,只要和自己的创造物相差甚远,就会下意识地加以否认,说出“就这”二字;但在见到和自己的创造物类似的他人的创造物时,就可以加以肯定,因为这可以反过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不难想见,如果要尽量避免这一落差频繁地被意识到,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去靠近绝大部分的“他人”。看到大家都一样,这真是让人安心的。反过来说,如果见到有人跟自己很不一样,那真是让人不愉快啊——因为我们会意识到“我两之间注定有一个人是对的,有一个人是错的”,或是“有一个人是更好的,有一个人是更差的”。光是想想这样的可能性都令人难安。于是,同质化才是唯一的大流,而异类终将成为成为众矢之的。
当然,“我怎么可能是错的呢?”
呀,“就这”两个字已经发出去了。